武庙四圣十哲七十二将全解析
千古英雄风云录,华夏将星耀乾坤
武庙源流与意义
武庙,又称武成王庙,是中国古代祭祀历代名将的庙宇。唐玄宗开元十九年(731年),为表彰历代名将功绩,始建太公尚父庙,以姜子牙为主祀,张良为配享,并精选历代名将十人从祀,称为"十哲"。
至宋代,武庙制度进一步完善,增加了"七十二将"的配享,形成了完整的"四圣十哲七十二将"体系。这些名将跨越千年历史,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时期,个个都是战功赫赫、谋略超群的军事天才。
武庙的建立,不仅是对历代名将的褒奖,更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文化的集中体现。通过祭祀这些军事英雄,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智慧,对后世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四圣
武庙最高级别,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,包括姜子牙、张良、诸葛亮、岳飞
十哲
仅次于四圣的十位顶级军事家,包括孙武、吴起、韩信、李靖等
七十二将
历代战功卓著的著名将领,涵盖春秋至宋元时期的名将
四圣详传
姜姜子牙 · 周师尚父
姜子牙,姜姓,吕氏,名尚,字子牙,号飞熊。他出身东海之滨,早年贫困,曾在商朝为官,因不满纣王暴政而隐居。传说他在渭水之滨用直钩钓鱼,留下了"姜太公钓鱼——愿者上钩"的千古佳话,体现了其待时而动的智慧。
周文王姬昌发现他的才能后,拜为太师,尊称"太公望"。他辅佐文王整顿内政,发展经济,增强军力,提出了"尊贤尚功"的治国理念。文王去世后,继续辅佐武王姬发,在牧野之战中指挥周军大败商军,建立了周朝八百年基业。周朝建立后,被封于齐地,成为齐国的始祖。
姜子牙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《六韬》中,包括文韬、武韬、龙韬、虎韬、豹韬、犬韬六部分。他强调"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",主张"仁、德、义、道"的治国用兵理念。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孙武、吴起等军事家影响深远,被尊为"兵家鼻祖"。
张 张良 · 汉初谋圣
张良,字子房,出身韩国贵族。秦灭韩后,他散尽家财寻求刺客,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果。逃亡至下邳时,在桥上遇到黄石公,三次拾履得授《太公兵法》,从此精通韬略,成为一代谋士。
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,张良投奔刘邦,成为其重要谋士。在鸿门宴上巧妙周旋,保全刘邦性命;提出"联合英布、彭越,重用韩信"的战略,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奠定基础。楚汉战争中,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刘邦出谋划策,化解危机。
张良最擅长战略谋划,刘邦评价他"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"。他主张"以柔克刚",精通黄老之术。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,避免了韩信、彭越等人的悲剧结局,体现了道家"功成身退"的智慧。晚年跟随赤松子游历,不知所终。
诸 诸葛亮 · 蜀汉丞相
诸葛亮,字孔明,号卧龙,琅琊阳都人。早年隐居南阳隆中,躬耕读书,洞察天下大势,被称为"卧龙"。建安十二年(207年),刘备三顾茅庐,诸葛亮提出《隆中对》,为刘备规划了"跨有荆益、三分天下"的战略蓝图,成为蜀汉建国的理论基础。
赤壁之战中,诸葛亮促成孙刘联盟,大败曹操。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,任丞相。刘备去世后,受托孤之重,辅佐后主刘禅,平定南中,六出祁山,为实现"兴复汉室"的理想鞠躬尽瘁。其治国理政,注重法治,发展经济,使弱小的蜀汉能够与魏吴鼎足而立。
诸葛亮不仅是战略家,还是杰出的发明家。他改良连弩,制造木牛流马解决粮草运输问题,发明孔明灯用于军事通信,创制八阵图革新阵法。其"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"的人格魅力,成为后世文人武将的楷模。著作有《诸葛亮集》传世。
岳 岳飞 · 南宋抗金名将
岳飞,字鹏举,相州汤阴人。出身农家,少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"精忠报国"四字。北宋末年从军,在抗金战争中屡立战功。他组建的岳家军纪律严明,"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掳掠",深受百姓爱戴,成为南宋抗金的中流砥柱。
岳飞先后收复建康、襄阳六郡,在郾城之战中大破金军铁浮屠、拐子马,取得朱仙镇大捷,金军惊呼"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"。正当他准备直捣黄龙府时,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,以"莫须有"罪名冤死风波亭,时年39岁。
岳飞不仅是军事家,还是杰出的文学家。他的《满江红·怒发冲冠》气势磅礴,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,成为千古绝唱。"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"等名句,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。其军事思想强调"仁、信、智、勇、严"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十哲详传
孙 孙武 · 兵圣
孙武,字长卿,齐国乐安人。因齐国内乱奔吴,受伍子胥推荐见吴王阖闾,献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。吴王命其训练宫女,孙武斩二宠妃立威,军容整肃,展现了其治军严明的风格。
柏举之战中,孙武以三万吴军大败二十万楚军,五战五捷,攻入郢都,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。《孙子兵法》提出"兵者,诡道也"、"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"等军事原则,被译为多国语言,影响至今,成为世界军事理论的瑰宝。
孙武的军事思想强调"全胜"理念,主张"不战而屈人之兵",注重战略谋划和心理战术。其"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"的辩证思想,对后世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,被尊为"兵圣"。
吴 吴起 · 变法强兵
吴起,卫国人,先后仕鲁、魏、楚三国。在魏国创建"魏武卒"重装步兵,以五万大破五十万秦军,占领河西之地。与士兵同甘共苦,为士兵吮脓,深得军心,体现了其爱兵如子的治军理念。
在楚国任令尹时推行"吴起变法",裁汰冗官,强兵富国,使楚国称霸诸侯。其变法措施包括废除贵族世袭特权、整顿吏治、奖励耕战等,虽因触动贵族利益而被乱箭射杀,但其变法思想为后来的商鞅变法提供了借鉴。
吴起的军事思想强调"内修文德,外治武备",主张兵不在多而在精,将不在勇而在谋。其著作《吴子兵法》与《孙子兵法》合称"孙吴兵法"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韩 韩信 · 兵仙
韩信,淮阴人,出身贫寒,曾受胯下之辱。投奔项羽不被重用,转投刘邦,经萧何推荐拜为大将军。提出"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"之策,助刘邦还定三秦,展现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。
背水一战破赵,十面埋伏围项羽,战功赫赫。刘邦评价他"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"。其用兵灵活多变,善于利用地形和心理战术,创造了多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,被后人誉为"兵仙"。
功高震主,被贬为淮阴侯,最终被吕后设计杀害。韩信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其军事才能卓越,但政治智慧不足,最终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,成为中国古代功高震主将领的典型代表。
李 李靖 · 大唐军神
李靖,字药师,雍州三原人。原为隋将,后归唐,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、窦建德。贞观年间,率军灭东突厥,生擒颉利可汗,被唐太宗誉为"一代楷模"。其用兵如神,善于出奇制胜,为唐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赫赫战功。
晚年以足疾请退,但仍挂帅西征,平定吐谷浑。用兵善于出奇制胜,著有《李卫公问对》列入武经七书。图像悬挂凌烟阁,配享武庙,荣耀至极。其军事思想强调"奇正相生",注重实战与理论的结合。
李靖善于总结战争经验,其军事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。在民间传说中,李靖被神化为"托塔李天王",成为神话人物,反映了其在民间的高度认可和崇拜。
司 司马穰苴 · 严明军纪
司马穰苴,本名田穰苴,春秋时期齐国名将。因官至大司马,后世称司马穰苴。他出身田氏旁支,虽然地位不高,但深通兵法,被晏婴推荐给齐景公,任命为将军,率军抵御晋燕联军。
司马穰苴以严明军纪著称。在受命为将后,他与监军庄贾约定次日中午在军门相会,庄贾因亲友饯行迟到,司马穰苴依军法将其斩首,从此军威大振。在他的率领下,齐军士气高昂,晋燕联军闻风而退。
司马穰苴的军事思想体现在《司马法》中,强调"仁本"思想,主张"以战止战",重视军礼和道德教化。他的治军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,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李 李勣 · 二李并称
李勣,原名徐世勣,字懋功,唐高祖李渊赐姓李,后避唐太宗讳改名李勣。他是唐初名将,与李靖并称"二李"。原为瓦岗军将领,后归顺唐朝,成为唐朝开国功臣之一。
李勣一生战功赫赫,参与平定王世充、窦建德等割据势力,后又率军灭东突厥、薛延陀、高句丽,为唐朝的边疆安定和疆域扩张立下汗马功劳。他善于谋略,用兵谨慎,深得唐太宗信任。
李勣不仅战功卓著,还善于处理政治关系,在唐高宗时期成为托孤重臣。他图像悬挂凌烟阁,配享武庙,成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名将之一。其孙徐敬业后来起兵反对武则天,导致家族受到牵连。
郭 郭子仪 · 中兴名将
郭子仪,华州郑县人,唐代中期名将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他任朔方节度使,率军勤王,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,成为唐朝中兴的关键人物。
郭子仪不仅战功卓著,更以其政治智慧著称。他单骑退回纥,化解了唐朝与回纥的军事冲突;功高不震主,深得皇帝信任,历任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富贵寿终,被誉为"功盖天下而主不疑"的典范。
郭子仪为人宽厚大度,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,在军中和朝野都有极高威望。他活了八十五岁,是唐代少数得以善终的功勋卓著的名将,其处世哲学成为后世将相的楷模。
徐 徐达 · 开国第一
徐达,字天德,濠州钟离人,明朝开国第一功臣。他出身农家,早年投奔朱元璋,成为其重要将领。在朱元璋统一江南的过程中,徐达屡立战功,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。
徐达最为人称道的功绩是北伐灭元。他率军攻克大都(今北京),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,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此后又多次北征,打击蒙古残余势力,巩固明朝北方边防。
徐达为人谨慎,善于抚恤士卒,与常遇春并称"徐常"。他虽战功赫赫,但从不居功自傲,深得朱元璋信任。死后追封中山王,谥号武宁,配享太庙,图像悬挂功臣庙,位列第一。
戚戚继光 · 抗倭英雄
戚继光,字元敬,号南塘,山东蓬莱人,明代抗倭名将,民族英雄。他出身将门,十七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,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。
戚继光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。他组建戚家军,创立鸳鸯阵,在台州、福建等地大破倭寇,基本肃清了困扰明朝多年的倭患。后来他又被调往北方,整顿蓟州防务,抵御蒙古入侵。
戚继光不仅是一代名将,还是杰出的军事理论家。他著有《纪效新书》、《练兵实纪》等军事著作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他的治军思想和战术创新,为中国古代军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左 左宗棠 · 收复新疆
左宗棠,字季高,湖南湘阴人,晚清名将,洋务派代表人物。他早年屡试不第,转而留意农事,遍读群书,钻研舆地、兵法,后成为清朝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家。
左宗棠最为人称道的功绩是收复新疆。在阿古柏侵占新疆、俄国占领伊犁的危急关头,他力排众议,主张"疆防"与"海防"并重,以高龄率军西征,最终收复新疆全境,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。
左宗棠在征战之余,还大力兴办洋务,创办了福州船政局、兰州制造局等近代军事工业。他抬棺出征的爱国精神,以及"新栽杨柳三千里,引得春风度玉关"的政绩,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。
七十二将
名将云集,星光璀璨
七十二将涵盖了从春秋到唐朝的历代名将,每个人都是一部传奇。这些名将在各自的时代创造了辉煌战绩,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以下将详细介绍部分代表性名将,并列出完整的七十二将名单。
白起
白起,战国四大名将之首,秦国名将。伊阙之战斩韩魏联军24万,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,一生歼敌超百万,被称为"人屠"。他用兵如神,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,但杀戮过重,最终被逼自尽。
卫青
卫青,从奴隶到大将军,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的主帅。七战七捷击匈奴,收复河套地区,开启了汉朝对匈奴的反攻时代。为人谦逊有礼,虽战功赫赫但从不居功自傲,深得武帝信任。
霍去病
霍去病,卫青的外甥,17岁率800骑兵深入大漠,功冠全军,封冠军侯。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匈奴近十万,控制河西走廊。漠北之战封狼居胥,留下"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"的千古名句。可惜英年早逝,年仅24岁。
七十二将完整名单
(按历史时期排序,包含部分重复入选四圣十哲的名将)
春秋战国:白起、王翦、廉颇、李牧、孙膑、赵奢、乐毅、田单、吴起(十哲)、孙武(十哲)、司马穰苴(十哲)
秦汉时期:韩信(十哲)、彭越、周亚夫、卫青、霍去病、赵充国、邓禹、冯异、吴汉、马援、皇甫嵩、邓艾
三国两晋:张飞、吕蒙、陆逊、杜预、陶侃、慕容恪、宇文宪、韦孝宽
南北朝:杨素、贺若弼、韩擒虎、史万岁、尉迟敬德、苏定方、张仁亶、王晙、王孝杰
隋唐时期:李靖(十哲)、李勣(十哲)、郭子仪(十哲)、张齐丘、郭元振、李晟、马燧、浑瑊、裴度、李光颜、李愬、郑畋、王式、高骈
五代宋元:朱珍、葛从周、周德威、符存审、郭崇韬、史建瑭、王晏球、郭威、曹彬、何继筠、潘美、曹翰、刘廷让、刘遇、崔翰、张琼、杨业、李继隆、尹继伦、狄青、曹玮、张亢、种世衡、郭逵、王韶、章楶、宗泽、岳飞(四圣)、徐达(十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