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辅导儿子写作业,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讲了五遍他还是不会。我的声音越来越高,最后几乎是在吼叫。看着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,小手紧张地搓着衣角,我突然愣住了——这不就是小时候的我吗?
“ 一定要站在孩子的一边去打败问题,而不是站在问题的一边打败孩子。 明白这个道理,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父母。 ”
那些我们过度反应的小事
上周在游乐场,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兴奋地举着冰淇淋跑向妈妈,结果不小心摔倒了,冰淇淋糊了一身。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孩子摔疼没有,而是大声责备:"跟你说过多少次了,走路要看路!新买的裙子又脏了!"
小女孩从哇哇大哭变成小声抽泣,那种从兴奋到委屈的转变,看得人心疼。衣服脏了可以洗,水洒了擦干就好,碗碎了扫干净就行。可那一刻,我们选择的态度会深深烙印在孩子心里,影响他们往后几十年的人生。
换个角度想想:
当孩子犯错时,先问自己:这件事三年后还重要吗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何必现在大发雷霆?
我们这一代父母的焦虑根源
朋友圈里,同学家的孩子英语流利,亲戚家的娃钢琴过八级,邻居的孩子奥数拿奖...我们活在对完美孩子的期待里,活在无休止的对比中,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。
我认识一个妈妈,每天给孩子排满补习班,孩子稍微松懈就严厉批评。直到有一天,孩子哭着说:"妈妈,我是不是永远都不够好?"她才幡然醒悟——孩子不是在错误中成长,就是在压抑中"懂事"。那种过早的懂事,其实是以牺牲童真和快乐为代价的。
成长的真相:
犯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,每一次跌倒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真正的教育不是防止孩子犯错,而是教会他们如何从错误中学习。
做那个你小时候需要的大人
记得我七岁那年,不小心打碎了妈妈最心爱的花瓶。我吓得躲在床底下不敢出来,心想肯定要挨打了。但妈妈找到我后,第一句话是:"你没受伤吧?碎片有没有划到手?"
那一刻的温暖,我记了三十年。现在我也成了父母,才明白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完美,而是守护真实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成为那个我们小时候需要的大人——理解、包容、引导,而不是指责、打压、控制。
做孩子的战友,而不是对手
陪他一起打败问题,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他